我们读者他们的创刊词,好像在听斯人斯世的宣言,在这些宣言中,有的虽是公式化的、标语化的,但更多的是熔艺术与思想于一炉。其中既有豪放而又婉约的回声,好似聆听来自“秦淮河上的浆声”;有的令人回肠荡气,产生一种如“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残阳如血”之沉郁壮美的意境。与
此同时,我们从中也可以发现每一个不同年代便有不同凡响的军分空谷足音,而这些创刊词便是来自那已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作者。
《大公报》
〔创刊时间〕公元1902年6月17日。
〔创刊地点〕天津法租界。
〔作者〕英敛之
〔创刊词译文〕
我们同人们早就打算于1902年5月在天津创办大公报上。大家推选由英敛之来经营大公报。
大公报的办报宗旨在于提倡良好社会风气,提高民众意识,利用西欧的学术弥补我们的不足。对于我们的浅陋既担心又惭愧,这就是命名“大公报”的原因。
在中国徒有其名、毫无其实的事情比比皆是。今天这份报不会出现自我标榜、夜郎自大、假公济私的情况,它是秉乘是是非非、原原本本公正的。也许我们创报初期也可能会像人小的时候一样,幼稚,缺乏历练,遗漏许多东西,但久而久之或许能取长补短、推陈出新、自然折衷。
现今大公报首次问世了,自以为有必要为此作个序言:什么叫大公?忘掉自己就是大我,没有私心就是为公。
本报不会以自我为中心,刚愎自用;也不会流于世俗,颠倒是非。报道那些有益于国民有助于学术的东西,其他偏激歪谬的言论不是我们所选择的,猥邪琐屑的事是我们所鄙弃的。希望海内外的有识之士能够加以教诲,以发扬我报宗旨,开启民智,简化陋俗。我的同仁们应当奋起自我鞭挞,坚持以人为善共同扩大大公无我的志向,这是顾名思义不至辜负所学的。但愿能移风易俗,国富民安,没有天灾人祸,百姓安康,这样我们也就如愿以偿,如此,我们的心也能得到宽慰了。
〔民报〕
〔创刊时间〕1905年11月26日。
〔创刊地点〕日本东京
〔作者 孙中山〕
〔创刊词译文〕
时下,许多杂志的作者,在意识和文风上出现了严重的偏颇,往往夸大其词,有始无终,无病呻吟。使读者不知所云,作者也自惑其中。针砭时弊,对症下药的文章,实在是看不到了!又怎能使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一个国家的振兴,必须使广大人民觉醒。进而团结起来,形成一个阶级,这才是我们的舆论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
欧美各国的独立强盛,皆赖于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而今中国一年等一年的专制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加之异种外邦的侵略和掠夺,因此,实行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已刻不容缓。当前许多志士仁人的奋笔疾呼。其目的是想使中国比欧美各国更加强大。然而,欧美各国虽然强大,但人民却还处在贫困线上。因此,大同盟罢工和无政府党、社会党风起云涌。社会革命即将要到来。
我们的国家是伟大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我们的人民同样是伟大而充满智慧的,其关键是亟需一批有识之士唤醒他们,使其与世界同步,使我们的理想能尽快灌输于人们的心里而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这就是《民报》的真正宗旨之所在。
〔京报〕
〔创刊时间〕1918年10月5日。
〔创刊地点〕北京。
〔作者〕 邵飘萍
〔创刊词原文〕
供改良我国新闻之试验,为社会发表意见之机关。
〔努力周报〕
〔创刊时间〕公元1922年5月7日。
〔创办地点〕上海。
〔作者〕 胡适
〔发刊词原文〕
努力歌
“这种情形是不会长久的。”
朋友,你错了。
除非你和我不许他长久,
他是会长久的。
“这种事要有人做。”
朋友,你又错了。
你应该说,
“我不做,等谁去做?”
天下无不可为的事。
直到你和我――自命好人的――
也都为“不可为”,
那才是真不可为了。
阻力吗?
他是黑暗里的一个鬼;
你大胆走上前去,
他就没有了。
朋友们,
我们唱个《努力歌》:
“不怕阻力!
不怕武力!
只怕不努力!
努力!努力!
“阻力少了!
武力倒了!
中国再造了!努力!努力!”
《中国青年》月刊
〔创刊时间〕1923年10月。
〔创刊地点〕上海。
〔作者〕恽代英
〔创刊词原文〕
如果我们还不是十分迷朦,而能关心到一切的时候,我想最应当关心的还是我们自己吧!看一看!在这社会的氛围里,
![]() |
张季鸾 |
时代进展着,社会变幻着,人生的途径是更加纷歧了,于是“我们往哪里走?”成了一般青年苦闷之呐喊,呻吟。这种病象的症结,究竟在哪里?我想社会上,自己的毁灭自己,总是多于他人的毁灭自己吧!所以:
可怕的不是环境的不良,而是自己的不健全!
可诅咒的不是社会的险恶,而是自己的不振作!
我们为了打破这现阶段的散漫,迷惘,而欲寻觅我们正当的道路,于是我们承受了怀疑的目光,冷意的嘲笑,一切的困难,打击,在这朔风凛冽中,产生了这品着一百颗火热心的青年俱乐部。在这个单纯的团体里,不知道其他一切,知道的只是怎样去健全我们的人格,怎样去锻炼我们铁一般的身躯!
把自己健全起来,是“个体的健全”。
新纪《大公报》
〔创刊时间〕1926年。
〔创刊地点〕上海。
〔作者〕张季鸾
〔创刊词原文〕
本报不党、不私、不盲、不卖。
本报以文章报国,代民众说话。
凡其行为利于国者,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
而(报纸)断不能为金钱所左右……使为公众之喉舌……不孜孜以求利。
本报乃文人论政的机关,不是实业机关。
《民俗》周刊
〔创刊时间〕1928年3月21日。
〔创刊地点〕广州。
〔作者〕顾颉刚
〔创刊词原文〕
本刊原名《民间文艺》,因放宽范围,收及宗教风俗材料,嫌原名不移,故易名《民俗》而重为发刊辞。
我们读尽了经史百家,得到的是什么印象?呵,是皇帝、士大夫、贞节妇女、僧道――这些圣贤们的故事和礼法。
人间社会只有这么一点么?呸,这说那里话!人间社会大得很,这仅占了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大半是虚伪的!尚有一大部分是农夫、工匠、商贩、兵卒、妇女、游侠、优伶、娼妓、仆婢、堕民、罪犯、小孩……们,他们有无穷广大的生活,他们有热烈的情感,有爽直的性子,他们的生活除了模仿士大夫之外是真诚的!
这些人的生活为什么我们不看见呢?唉,可怜,历来的政治、教育、文艺,都给圣贤们包办了,那里容得这一班小民露脸,固然圣贤们也会说“爱民如子”、“留意民间疾苦”的话来,但他们只要这班小民守着本分,低了头吃饭,也就完了,那里容得他们由着自己的心情活动!
这班小民永远低了头守着卑贱的本分吗?不,皇帝打倒了,士大夫们随着跌翻了,小民的地位却提高了;到了现在,他们自己的面目和心情都可以透露出来了!
我们秉着时候的使命,高声喊几句口号:
我们要站在民众的立场上来认识民众!
我们要探检各种民众的生活、民众的欲求,来认识整个的社会!
我们自己就是民众,应该各个体验自己的生活!
我们要把几千埋没着的民众艺术、民众信仰、民众习惯,一层一层地发掘出来!
我们要打破以圣贤为中心的历史,建立全民众的历史!
《现代》月刊
〔创刊时间〕1932年5月。
〔创刊地点〕上海。
〔作者〕施蜇存
〔创刊词原文〕
本文艺月刊是一个普通的文学杂志,不是同人杂志。
本杂志不预备造成任何一种文学上的思潮、主义或党派。
本杂志所刊载的文章,只依照着编者个人的主观标准,至于这个标准,当然属于文学作品的本身价值方面的。
《大众画报》
〔创刊时间〕1933年11月。
〔创刊地点〕上海
〔作者〕梁得所
〔创刊词原文〕
世间一切动物,凡是有一张嘴的,总是饮要食,除此以外,更要说话。鸟啁啁而言,鸡喔喔而言,马萧萧而言,蛙咯咯而言,至于我们人类,就应该侃侃而言。只要有一日活着,我们便一日饮食,也一日要说话。不论何时何地,我们总不能长期沉默,一语不发;我们每日对于任何样的天气,也不免要赞叹一声,或者埋怨一声。
画家以丹青言,音乐家以弦管言,聋哑者以手势言,然而最普遍的,莫如以文字言。一切书信,简牍,报章,杂志,都是以文字来和当代人说话的工具。
说话有时候,有地方,然而也有不限于一定时候或一定地方的,这便是一种适合于永久人性的说话,以及一种有益于日常生活的说话。
我们今日为什么不谈政治?因为政治是一种专门学问,自有专家来谈,以我们的浅陋,实觉无从谈起。我们也不谈岁月,因为遍地烽烟,万方多难,以我们的鲁钝,亦觉不忍再谈。
我们愿意在政治和岁月以外,谈一点适合于永久人性的东西,谈一点有益于日常生活的东西。
我们的谈话对象,既是大众,便以大众命名。我们有时站在十字街头说话,有时亦不免在象牙塔中清谈;我们愿十字街头的读者,勿责我们不合时宜,亦愿象牙塔中的读者,勿骂我们低级趣味。
《观察》
〔创刊时间〕1946年9月10日
〔创刊地点〕上海。
〔作者〕储安平
〔创刊词原文〕
![]() |
储安平 |
抗战虽然胜利,大局愈加混乱。政治激荡,经济凋敝,整个社会,已步入崩溃的边缘;全国人民,无不陷入苦闷忧惧之境。在这种局面下,工商百业,俱感窒息,而文化出版事业所遇到的困难,尤其一言难尽。言路狭窄,放言论事,处处顾忌;交通阻塞,发行推销,备受限制;物价腾涨,印刷成本,难于负担;而由于多年并多种原因所造成的弥漫于全国的那种麻痹、消沉、不求长进的风气,常常使一个有尊严有内容的刊物,有时竟不能获得广多的读者。在这样一个出版不景气的情况下,我们甘受艰苦、安于寂寞,不畏避可能的挫折、恐惧甚至失败,仍欲出而创办这样一个刊物,此不仅因为我们具有理想,具有热忱,亦因我们深感在今日这样一个国事殆危、士气败坏的时候,实在急切需要有公正、沉毅、严肃的言论,以挽救国运、振奋人心。
只是公开的陈述和公开的批评,而非权谋或煽动。民主、自由、进步和理性。在这一个刊物上面,我们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我们尊重独立发言的精神,每篇文章各由作者负责。而在本刊发表的文字,其观点论见,并不表示即为编者所同意者。
这个刊物确是一个发表议论的刊物,然而决不是一个政治斗争的刊物。
(摘自《头版头条――中国创刊词》,时事出版社2005年11月版,定价:46.00元)